广森测绘股份有限公司

新闻动态

2021-04-27 08:51:32

看2021“两会”提案如何擘画“十四五”新蓝图!

分享到:
导读
日前,2021年“两会”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们正积极参政议政;与此同时,他们也带来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与提案建议,为擘画我国“十四五”新蓝图凝聚了智慧,贡献了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李朋德——《加快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一是建议制定《地理信息产业促进条例》。要以《测绘法》为基础,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研究国际上地理信息开源共享的做法,制定促进新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法律法规,既保证地理信息资源的安全,又能促进产业繁荣发展。

二是建议加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的建设,完善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支撑我国的电子政务体系发展。

三是建议建立地理信息大数据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开发精度更高、内容更丰富的公共地理信息产品。

四是建议有序开放国家地理信息资源,建立地理信息大数据产业联盟,共同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共享的时空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增值服务。

五是建议加强新地理信息产业模式研究,制定权威的标准体。


民革中央——《关于加快“数智化”转型促进经济内循环的提案》


一是建议创新“数智化”发展政策环境。政府需要创新思维形式能够契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政策体系,进而为各类经济主体产业“数智化”转型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建议加快建设“数智技术”高效供给体系。要加快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平台载体;培育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基础研究;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数智经济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建设以及国际国内标准制定等。

三是建议加强对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政策支持。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策精准度,统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


民革中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的提案》


建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衡量企业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资吸引力、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三个维度,构建范围更广、覆盖更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议建立营商环境电子评价系统。推进电子评价系统与现有行业部门系统数据共享,提升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效率。

建议鼓励支持基层营商环境创新。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在法治框架内积极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

建议提升营商环境评价的国际认可度。坚持评价标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增强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好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


民革中央——《关于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提案》


建议做好传统农业与智慧农业衔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升级版”。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其与农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接以及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突出特色化、科技化,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建议做好外来帮扶主导到开发本地人力资源潜力衔接,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培养本地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服务乡村的专业精英、双创带动的乡村创客、乡村治理的能人乡贤、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畅通人才、智力、技术等下乡通道,发挥好人才“外援军”作用。

建议做好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到塑造“新乡风文明”衔接,利用科技手段使文明在发展中传承。弥补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弘扬红色基因文化、塑造优秀家风文化,继承、弘扬和振兴乡村传统美德。

建议做好守住生态底线到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衔接,打造生态宜居新乡村。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条例制定,打造各具特色、美丽宜居的现代新乡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


建议做好政府治理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衔接,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者角色;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凸显以村民为主的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协商与决策。

建议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各项制度衔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制定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细则及实施方案,战略谋划东西部扶贫协作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乡村振兴。


民进中央——《关于深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提案》


一是建议推进大数据应用与政府工作进一步融合,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大数据意识,建设数据采集基础设施,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实现复杂业务数据间的关联性分析,有效收集民意和疏导民意。

二是建议建立社区治理信息化支撑机制,加快整合各部门面向社区的各类数据库,打通和整合政务服务、网格化管理、便民服务等信息平台和系统,推动向街道全覆盖和向社区延伸使用。

三是建议加大基层治理科技支撑,从国家层面统筹智慧社区的标准化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智能化改造,实现基层治理精准化、基层服务高效化。

四是建议完善大数据应用相关法律体系,制定社区数据应用监管指导性规范,明确数据的应用范围和条件,保护居民隐私和合法权益。


致公党中央——《关于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的提案》


一是建议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社区党建及和谐社会创建工作,强化党组织对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探索由在职党员带头的基层志愿者队伍。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优化从中央到地方多级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政策中明确基层各主体在应急管理中的定位、作用和职责,探索应急条例、志愿者服务办法等列入社区动员的条款,对社区应急管理的组织架构、运作机制、物资保障等作出具体规定。

二是建议强化能力建设,提高社区主体在隐患排查、应急协作、决策指挥、应急保障等方面形成权责一致的应急管理机制,简化指挥响应程序。构建多元主体协作的应急理组织架构。建立由街道(乡镇)牵头、多方参与的社区应急中心,针对基层不同风险情况,针对“平时和战时”不同类型的社区突发事件,分类评估制定方案。打造应急信息共享协调平台,指导各地将社区防灾减灾基础信息数据纳入各地城市大脑数字治理体系,通过信息流整合工作流、人力流、物资流,提升社区灾害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处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是建议将社区应急管理的重点从重视救护转移到预防和事先消解上。对社区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确定应急预案的覆盖面预警、准备、应对和恢复全过程的具体可行的应急管理操作流程。制定综合性的基层防灾减灾救灾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社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议参考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经验,指导各地科学制定基层防灾分区,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划分救援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健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机制,宣传推广基本的意外突发事件专业知识与居民独立自救互助专业技术知识,督促辖区内企业、学校增强安全专业知识宣传推广和培训教育,培育社区守望相助的应急文化。


民进中央——《关于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黄河流域系统治理的提案》


一是建议构建数字一体化全流域治水体系。建设水联网数字治水体系和管理平台,实现实时感知、水信互联、过程跟踪、智能处理的水利新模式。全面采集黄河流域信息,实施一体化管理。运用数据挖掘等方式进行水土流失因素分析。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进一步加强排污监测、污染物智能溯源。

二是建议运用智能手段预警水害隐患。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建设综合防汛预警体系,实时监控推演。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提升河道与滩区综合治理成效。

三是建议科学分配用水,解决供水难题。构建科学的水量分配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结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计算水量分配。推广互联网+农村供水模式和水联网现代化灌区模式,提高灌区效率,促进农业节水。


民盟中央——《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提案》


建议加大力度,引进、留住、培育优秀的科技人才,打造属于企业自己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方面,在培育科技研发人才上下工夫,尤其是要着重培养和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发明成果的突出拔尖人才,不断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增强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创造宽松优裕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给科技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对获得国家、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建议不断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努力加强和完善企业科技管理体系。从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出发,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科技管理体系,建立适应企业科技创新需要的决策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和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及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

建议不断更新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创建科技创新型企业文化新格局。不断建设和完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适当引进先进和成功的文化理念与方法,着力塑造企业精神,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强大的精神与文化助力,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建议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树立科技创新企业典型。通过政策扶持进一步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培育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提高科技创新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积极性。深入挖掘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故事和创业经历,展示科技创新企业在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经历,进一步打造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发展新形象。

建议搭建科技创新大平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大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形成具有核心技术和综合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建议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议政府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并且提高研发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建议支持中小企业扩展融资渠道,加快推进上市进度。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应完善金融体系,加强财务管理制度,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各类基金作用,支持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为突出主业、规范运作的中小企业上市提供便利。


民盟中央——《关于以河长制全面见效推进我国幸福河建设的提案》


建议完善幸福河建设的顶层设计。一是细化奖惩机制。修订《关于进一步强化河长湖长履职尽责的指导意见》,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河长、河长办和相关部门进行表彰奖励等,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表彰序列;对未能履行河长制工作职责的河长、河长办和相关部门进行问责。二是明确河长办的法律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级河长办为负责河长制工作的机构,并将河长办设在各级政府办公厅(室),由成员单位配备工作人员。三是加强规划引领。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幸福河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幸福河建设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明确河长制在幸福河建设中的统领性作用。


建议推进“信息化+幸福河”。一是完善河湖信息基础工作。加快各省排污口、取水口、小微水体等水域空间基础信息的摸底排查及在线补充标绘工作,实现全国幸福河建设数据“一张图”管理。二是打造“幸福河智能管家”。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和远程视频监控,集成应用化学分析仪器和各种水质监测传感器,结合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对河湖水域进行可视化管理并实现水质的实时监测,根据动态数据分析自动生成电子档案,为预警预报重大水污染事故、监管污染物排放、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等提供帮助。

建议统筹谋划幸福河建设任务。一是加快推进基础性管护任务。按照水质要求重新核算不同水域的纳污能力,明确污染物类型及其排放来源,制定有针对性、分步骤的排污口整治方案;与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相衔接;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一河一策”工作方案实施效果开展评估,并进行方案修编。二是探索市场化的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充分盘活各地水资源、提升水标准、开发水文化,将治水红利与城市景观、特色小镇等有机结合,营造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河。三是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完善资金治理结构,确保资金投入与管护任务有机统一。

建议推动利益相关方共建幸福河。一是探索跨省级河长制的实现方式。生态环境部流域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部区域督察局、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局等机构与有关省份的省级河长办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在跨行政区河湖法律法规制定、规划编制、联防联控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此基础上,使河长制更好地融入并服务于我国现行流域管理体制。二是完善企业主体责任。完善企业环境管理责任制度,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三是健全多方参与的全民行动体系。由专家和社会组织代表组成独立的咨询委员会,为治水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健全公示、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



《加快推动智慧养老进社区,用科技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简单更幸福》

建议:


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更多智能设备进社区,拓展和深化智慧养老服务。

首先,加速实现与老年人相关的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设备智能化,通过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帮助老年人对健康医疗数据进行收集与跟踪,从而更好地管理健康;加快建设搭载在智能设备中的适老化综合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打通社区服务资源和卫生医疗资源,面向老年人提供家医服务、慢病管理、紧急呼叫等综合服务。

其次,引导企业扩大适老化智能设备供给,全面普及以语音为核心,结合眼神、手势等多模交互的人工智能助手,将其搭载到老年人常用的设备中,让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都能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

最后,依托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选择老年人较多、陪护需求较高的社区进行智慧养老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雷军——

《关于运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数字生活的建议》

建议:


推动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尽快纳入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技术适老化的中长期目标规划,明确重点建设方向和发展阶段,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推动各级公共数字平台及服务体系率先完成适老化改造。优先解决老人网上预约、交通出行、智能扫码等涉老高频服务事项,推动老年人生活应用场景的适老化开发全面落地。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重点引导老年人智能应用高频领域相关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健全法律法规,做好老年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

指导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智能技术适老化标准体系,同类产品适老程度参差不齐,软硬件产品适老化改造不同步、不匹配,严重影响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使用体验。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智能技术适老标准的总体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群策群力,共同建立专项标准体系。

推动智能技术适老场景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引导技术适老与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以产业引导为抓手, 牵引智能技术适老化的应用推广。

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共同助力智能技术适老的宣传推广。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适老化发展,既能提高老年人数字生活体验,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还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建议在技术适老建设过程中,加大全社会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和公益团体有针对性地开发学习教程;鼓励社区、村(居)委会、老年大学、老年协会等为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提供培训和辅导;对在智能技术适老化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在加强智能技术建设和应用的同时,还要保留各项传统服务手段和方式,做好老年人兜底保障工作。

《关于加强数字化赋能县域医防融合发展的建议》

建议:


推动县域医防数据互联共享,争取实现全覆盖。当前,各区域基层医疗发展较为不均衡,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县级疾控机构等县域医疗卫生单元尚未完全实现医防、医卫、医健、医养数据的互联和融合。建议以卫健部门为主导,联合各相关部委,加快县域医防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尤其在县乡村一体化的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医防融合、多点触发疾病监测等方向强化数据的互联共享,实现医疗资源更高效、更迅捷地响应和配置。

鼓励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加强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全国庞大医疗数据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医疗数据价值也未得到完全体现。建议国家推动相关政策意见落地见效,在有力保障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运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实现对医疗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有效判断。在个人层面,建立个人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实现医疗服务多时异地的连续性,避免重复问诊,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分布式的高效覆盖。在科研层面,通过海量数据分析,提高疾病诊断与预测的准确率,支撑重大医疗课题实现突破。在社会层面,帮助评估公众健康服务落地效果,不断优化疾病预防干预措施,增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能力。

强化县域医疗信息化投入及人才建设。在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数字化赋能疫情防控水平,不断强化县域医疗数字化建设,做到“全国一盘棋”,实现“覆盖到县、追踪到人、数据上云”。目前,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资金在县级层面触达率不足,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偏低,与实际需求存在 一定差距。同时,县域信息化人才仍有较大空缺。建议加大县域专项资金投入, 全面推进县域医防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激励机 制,引导信息化人才下沉,助力县域医疗发展。

看2021“两会”提案如何擘画“十四五”新蓝图!(图1)


上一篇:智慧城市万里行 | 北京市西城区智慧城市云平台试点建设纪略
下一篇:没有了